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毛乌素沙地不同下垫面的风沙运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基于野外实地观测,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不同下垫面的风沙运动特征。平坦流沙地上的风速随高度呈对数分布; 沙丘上的风速梯度在高度上的变化随植被盖度增大而增强; 相近风速下,0~60 cm高度范围内的输沙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流动沙丘丘顶>平坦流沙地>半流动沙丘丘顶>裸露黄土梁地>黄土梁翻耕地>玉米留茬地>半固定沙丘丘顶。同一植被盖度下,沙丘顶部输沙率随风速增加而增大,粗糙度随风速增加而减小。当风速小于起沙风速时,粗糙度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大; 当风速大于起沙风速时,平坦流沙地和沙丘顶部的粗糙度随风速增大有增加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跃移层沙物质对气流的阻力随风速增大而增大。根据各类沙源地的起沙强度和总面积,风沙灾害防治的重点是植被盖度较小的沙地和黄土梁地。  相似文献   
92.
了解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厘清生态系统动态关系的重点。基于1990—2018年气象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应用偏相关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在生长季,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年均气温与年总降水量对各类型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 1990—2018年生长季研究区植被年均NDVI显著与极显著增加面积达97.9%,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2005年之前植被年均NDVI增速缓慢,此后以0.011·a-1的速率发生了突变增加,其中灌丛类植被年均NDVI增长幅度最大。(2) 2000年为年总降水量与年均气温的趋势突变点,突变前年总降水量以-5.510 mm·a-1的速率减少,此后以5.541 mm·a-1的速率增加,且主要依赖于大雨雨量的增加;年均高温与年均低温在突变前上升速率分别为0.122 ℃·a-1与0.230 ℃·a-1,突变后,年均高温下降速率为-0.014 ℃·a-1,而年均低温上升速率为0.022 ℃·a-1。(3) 在植被年均NDVI缓慢增长阶段(1990—2005年),年均低温对植被影响较大,与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多呈显著正相关;在植被年均NDVI快速增长阶段(2006—2018年),年总降水量与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呈显著正相关,大降雨事件的频发使得降水量对于植被的生长起主导作用。年总降水量与年均气温尤其是年均低温的交互作用是促进植被生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93.
毛乌素沙地库伦生态经济圈最显著的特征是以户为单元,由点到面形成毛乌素沙地库伦生态经济圈集群模式。为探索其可持续性,依据库伦生态经济圈聚类特征进行分类,再对不同类型的库伦生态经济圈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库伦生态经济圈存在林果种植加工模式、种养加链条模式、小规模种养模式、懒散经营模式;可持续性综合评价得分值最高的是种养加链条模式(81.6106),其次为林果种植加工模式(63.8506),较差的是小规模种养模式(46.5691)和懒散经营模式(24.8808),且后两种模式普遍存在于毛乌素沙地,说明毛乌素沙地上库伦生态系统整体可持续水平较低,需以现有的资源为基础,改善经营技术手段和决策方式,优化库伦生态经济圈运营模式,提高生态生产效率,增强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功能,使各种库伦生态经济圈朝着永续利用方向发展,进而整体推进毛乌素沙地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4.
Based on multi-temporal remotely sensed materials of both 1985 and 2000, w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land-use types and their conversions on desertification in Mu Us Sandy Land in the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north central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desertified land was classified into five degrees: potential, light, medium, severe and extrem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tent of desertification expands slightly, while desertification degree is enhanced significantly. About 22.35% of the total land area in the study area is in the desertification course, and the expanded area of both severely and extremely desertified land accounts for 3.67% of the total area of Mu Us Sandy Land. About 9053 km2 of area witnessed changes in land-use types between 1985 and 2000, which accounted for 10.75% of the total. More importantly, the area of conversions among cultivated land, forestland and rangeland added up to 971.6 km2.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both improper land-use types and conversions could accelerate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Both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land have more effects on the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than rangeland. Some land-use type conversions, such as rangeland to cultivated land, rangeland to forestland and forestland to cultivated land, are attributed to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while the opposite can control the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5.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动态,在图克臭柏保护区内,进行了样方调查,用WinDENDROTM年轮分析系统测定臭柏树盘的年龄。调查数据经均滑技术处理后,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臭柏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臭柏的死亡率、消失率、平均生命期望、存活曲线及生存函数曲线。结果表明:臭柏种群有两个死亡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为Ⅰ龄级,属幼龄期,死亡率达94%;第二个高峰期从Ⅵ龄级开始,死亡率在27%~47%之间。臭柏种群的消失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生命期望在Ⅰ龄级时为0.82 a,Ⅱ龄级达到最大,为4.67 a, 说明这个时期臭柏的生命活动最旺盛,之后开始逐渐下降,最后降低为零。经指数函数方程Nx=Noe-bx和幂函数方程Nx=Nox-b对臭柏种群存活曲线做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其存活曲线更趋近于DeeveyⅢ型,种群的生长趋势属增长种群,即臭柏种群幼龄期死亡率高,之后的死亡率降低,而且在一定的水平下趋于稳定。臭柏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积累死亡率单调上升。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的凸点与平均生命期望曲线的凹点相对应,二者呈互补形式。危险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相吻合。说明引入生命表中的4个生存函数能较好地显示种群的动态变化,生存分析理论和生命表相结合能更好、更真实地反映种群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96.
陕北侏罗纪煤田孟家湾勘查区内2-2煤层全区可采,煤层厚度变化规律明显;对地表生态有重要意义的萨拉乌苏组广泛发育,为区内主要含水层,具有供水意义;萨拉乌组下部,局部发育有以粘土为主的隔水层。通过对2-2煤层开采的最大裂隙带发育高度和上覆基岩厚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裂隙带不会穿透基岩破坏萨拉乌苏组含水层,此区域在合理开采的前提下可以实现保水采煤。  相似文献   
97.
毛乌素沙地东南部边缘不同成因类型土地沙漠化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毛乌素沙地南部边缘沙漠黄土地带的土地沙漠化为例,将研究区的土地沙漠化分为沙地内部就地起沙型沙漠化、河流谷地就地起沙型沙漠化、风化残积就地起沙型沙漠化和风沙侵入型沙漠化4种类型.深入分析了不同成因类型的沙漠化土地的粒度特征及其所代表的地质意义.同时,以遥感解译和野外路线地质调查为手段,分析了不同类型土地沙漠化的区域分布.最后,探讨了不同地质成因类型土地沙漠化划分的理论意义、环境地质学意义和对土地沙漠化防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不同类型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8.
首次对毛乌素沙地东南部边缘沙漠—黄土地带的土地沙漠化进行系统的地质学分类,提出了沙地内部就地起沙型沙漠化、河流谷地就地起沙型沙漠化、风化残积就地起沙型沙漠化和风沙侵入型沙漠化等四种土地沙漠化类型。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地质成因类型土地沙漠化的粒度特征,探讨了不同地质作用对土地沙漠化的贡献及其对土地沙漠化防治方面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土地沙漠化以就地起沙型为主,河流的水力搬运是沙漠化物质搬运的主要途径,风力作用则是对河流湖泊沉积物的进一步分选和再沉积。最后,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土地沙漠化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
近50年来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8,他引:45  
吴薇 《中国沙漠》2001,21(2):164-169
根据野外考察、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毛乌素沙地进行动态研究表明,50年代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2900km^2,到了70年代中期达41110km^2,80年代后期,减少为32590km^2,至1993年又下降到了30650km^2。50-70年代是沙漠化土地迅速发展的时期,而进入80年代以后,总体上是处于逆转过程中,已有近9460km^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这主要得益于“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和当地政府与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沙漠化防治的努力,也进一步证明了:沙漠化主要是人类造成的,也只有人类能够控制它。  相似文献   
100.
五十万年来毛乌素沙漠的变迁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对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毛乌素沙漠至少在0.5MaB.P.就已出现,但也并非从其出现之初就持续至今。沙漠-黄土边界带的风成沉积所记录的沙丘活化和固定的多次转变是第四纪时期毛乌素沙漠对气候振荡响应的结果。五十万年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石峁剖面记录了13层古风成砂,代表了13次沙漠大规模的南侵。沙漠的南侵不仅可以发生在冰期鼎盛之时,同样也可以发生在间冰期中的寒冷气候幕出现之时。此外,鉴于沙漠-黄土边界带具有气候敏感性的特点,石峁剖面的地层记录还表明了第四纪时期不仅有冷期与暖期的多次旋回,而且冷期和暖期发生时还有次一级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